何谓城市性格?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城市性格,也许大家会觉得城市性格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神秘的话题。首先,我将从人的性格研究开始讲。因为这是所有科学研究当中最为通俗化的内容,任何一个人有可能不知道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但他一定知道关于人的性格科学或伪科学的研究,比如大家接触到最多的星座、血型、八字的研究。
我把人的性格研究划分成了成因研究和表现研究两个部分。
一是星座、血型、八字类的迷幻研究,它的一大特点是会充分折叠一切可以观测的现象,能在折叠中寻找出凸显话题性的方式,从而讯速博取大家的关注,形成共鸣。这可以对应到文人作家是如何描述城市特点的,他们会提取一些非常抽象的内容,以一种比较具有感染力但不全面的方式去表达,从而形成对一个城市的简单感性的描述。
二是神经生理观能类的降维研究,人的性格和脑功能、生理结构、神经系统有很大的关系,这类研究是把高度复杂、多维的结构还原到较单纯的物理基础内容,从而去探究它的成因和表现的过程。对应到城市研究,就像是通过城市空间有形可见的物理功能性元素,去探究城市性格的表现。
三是生活史社会影响类的溯源研究,主要针对如何挖掘过去的事情,包括环境变化是如何影响性格形成的。这可以对应到我们对城市文化溯源、发展历程的研究中。
个体间的区别促生个性,对城市来讲也是这样——由于气候、历史、建筑、习俗、方言、食性等等诸多不同,城市才会有血肉有灵魂,谓之“城市性格”。研究一个城市的城市性格,不可避免地要去做一个全面的分解。
其中城市空间是我们所在城市性格展示的空间载体,包括了建筑元素和交通元素;城市场景由我们的交互过程、认知、情感、行为建构;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城市个体化的成员,集聚成群体化的方式去呈现城市性格,我个人认为城市成员是城市性格最为核心的内容。
所以综上所述,城市性格是一种城市特性的集合,是在城市空间和城市场景的影响之下,城市成员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征。
城市性格与大数据间的碰撞融合
类比人的性格,我们通过行为情感和认知反映关注城市性格特质,而大数据是作为城市性格的素材。
一是社交网络类的信息网站上提供的广泛文本信息,它和我们一般接触到的纯数据最大的区别是,文本信息是一种信息量大且折叠程度高的信息,其中的分析内容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主观操作、创作。
二是社交网络类网站提供的对某一个信息传播方式及传播范围的指向性数据,这为我们提供了观测每一个贡献信息的人之间关系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用户是否对同一件事情发表评论、是否参与同一个活动、是否分享了类似的内容等途径去构建用户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象关系,主要是通过挖掘用户与用户之间、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通过豆瓣同城,可以将关注同一类或同一个活动的用户建立成一个群组,这样他们就有了一个维度上联系。
在基于种种途径去挖掘城市性格时,实际上是在建立一个更为丰满的城市感知。
焦灼的北京 VS 颓废的上海
谈到各个城市的性格,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上海与北京。它们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两个最大的都市,一南一北,互为“他者”,无论是城市形态、社会分层,还是城市景观、文化风格,都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对北京和上海的比较,永远是大家乐此不疲的话题。那么对生活在这两个城市的人来说,他们所怀的城市情感是怎样的呢?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团队在去年5月做了一个研究:通过挖掘北京和上海歌词文本信息探测其城市情感,我从中节选了一些研究结果展示。
另外关于歌词,我们建立了一个词与词之间联系的主成员分析图表,具体如下图:
选餐厅:北京追网红,上海觅小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是构成城市性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分析大众点评的数据做了关于两座城市推荐餐厅的研究,其中数据主要是从大众点评上的社区推荐上爬取了大家推荐的不同商铺信息和传播情况。
比文化:北京爱历史,上海重商业
文化是时间的沉淀,更是城市永恒的追求,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无疑是最具吸引力而叫人难忘的。那么北京和上海在城市文化上相比又如何呢?
我们爬取了豆瓣同城上的数据,这些数据内容包括在城市范围内发生的文化活动的名称和性质、参与者的发生时间、消费门槛、文字描述等信息。
下面这一张图是关于活动类型的对比:
那么从比例上,大家可以发现北京的传统文化活动明显高于创业类文化活动,而在上海这个数值上则很接近。这更明显的反映,商业文化对于文化活动在上海的渗透,也从侧面表现出上海的城市性格更倾向于追求一种价值的分享,而北京更多的是关于文化体验、传承的分享。
小区名:北京喜复古,上海崇洋气
除了情感、饮食和文化,北京和上海在小区命名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对比了不同城市住宅小区的命名,通过把小区名称、小区位置、小区类型、房价规模等数据提取出来进行一系列研究。从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成果,下面节选了北京和上海的两个小片段。
北京(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的小区,在命名上喜欢田园风或是中国风,而上海则更偏爱国际经典情,下图列表上有几个例子:
这些名字也反映出了所在城市居民的价值取向,我们研究了两种类型名字在整个城市小区中的占比情况,可以看到相对来说北京用田园复古风的命名会更多一点,上海则用国际风的命名会稍多一点。
举例来说,通过看全国有多少红旗街、红旗路以及分布在全国的哪些地区;又或者通过对比北京胡同和上海弄堂的命名,从而发现当中寄托了城市什么样的愿景;还有历史传流下来的文化图腾的命名方式……这些都能让我们发现各个城市的性格特点。
关于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自 36kr